抗震设计作为房屋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居民生命及财产*。因此,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抗震设计放在重要位置,依据“抗”和“放”相结合的原则,严格遵守规范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将地震对物的破坏降至*小化。
1.2地基方面。在具有较厚软弱冲积土层场地,高层的破坏率显着增高;地基土液化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损坏或整体倾斜;建造在不利或危险地段的房屋,因地基破坏导致房屋损坏。当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场地自振周期相近时,因共振效应破坏程度将加重。
1.4构件形式方面。在框架结构中,通常柱的破坏程度重于梁、板;钢筋混凝土多肢剪力墙的窗下墙通常会出现斜向或交叉裂缝;配置螺旋箍筋的混凝土柱,当层间位移角达到较大数值时,核心混凝土仍保持完好,柱仍具有较大的抵抗能力。
我国实行的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按这个前提,我们设计首先做的就应是保证“大震不倒”。为此,中小学的抗震在概念设计上就应做到:
1)、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抗规3.4.1条)
2)、及其抗恻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恻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恻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抗规3.4.2条)
3)、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恻力结构单元。(抗规3.4.5条)
4)、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抗规3.5.2条)
①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②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③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④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5)、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抗规3.5.3条)
①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②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③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